【記者黃騰輝/泉州報導】春和景明,萬物復甦。乙巳年(公元2025年)農曆二月十八日,隨着千年開元古剎晨鐘鳴起,紫雲五安黃氏宗親再度聚集於寺中檀樾祠,莊重地舉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。今年祭典由紫雲仲房掌燈輪辦。這一延續四百多年的傳統儀式,既是對開基始祖守恭公的深情追思,也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傳遞,將孝道、敬祖、睦族的思想深植血脈之中。 泉州市區黃氏宗親會多位宗親在黃建安會長帶領下陪同祭拜。
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類之本也。”紫雲黃氏春祭大典的淵源可追溯至明代天啓元年(1621年)。檀樾祠重建後,族人合議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,守恭公忌辰爲祭祖日,並置辦祠田,以“輪值”制度確保祭禮永續,自此代代相傳。“輪值制度”不但確保了祭祀的永續傳承,還以“宗族命運共同體”的理念強化了血脈聯結。雖歷經滄桑,輪值祭祀曾一度中斷,但2018年經五安合議,於翌年恢復春冬兩祭。祭祖儀式定在生機萌動的仲春,既合《禮記》“春祭曰礿”之古制,亦暗合“春生夏長”的自然哲思——祭祖如植根,唯有銘記生命之源,方能使家族如木之芳香、水之湯湯。
祭祀當日,檀樾祠內燈綵高懸,詒安堂莊重神聖。五安衆裔孫以金帛、香果、牲醴、時饈之禮,虔誠祭獻於始祖守恭公與五安開基祖之靈位前。儀式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:詒安堂布局暗合“天圓地方”的宇宙觀;三牲五穀、時鮮花果的陳設都嚴格恪守“必豐、必潔、必誠、必敬”的古禮,並循陰陽五行之道。主祭、陪祭、司禮人員也都是依古禮就位,禮生讀祝時,金鼓齊鳴,族人拈香三獻禮。初獻香緬祖德,亞獻香祈後福,終獻香告禮成。三獻香層層遞進,深合“禮樂相和”的儒家思想,將孝道具象化,讓個體追思昇華爲族羣共情。
其間,紫雲錦田黃氏家廟管委會黃江海主任懷着對先祖的感念與敬意,通過祝文吟誦,頌揚祖先們開拓山川、繁榮農商之德和教化子孫勤耕課讀,科甲蟬聯之功。並祈願家族昌盛,家風永續。這不但寄託著今人對家族未來的美好祝願,更是崇祖報本、傳承家風的精神體現。
正如民俗學家所言:“祭祀儀式實爲流動的文明課堂,通過禮樂教化培塑文化認同的根基。”紫雲黃氏春祭,非徒儀式復刻,更是踐行《禮記·大傳》所言“尊祖故敬宗,敬宗故收族”的要義,讓祭祖化爲凝聚族心的精神紐帶。
年年紫雲黃氏祭祖大典,不但讓族人重溫紫雲始祖守恭公開闢泉州海上絲綢之路,獻宅建寺、遣子開拓修遠等善舉義行,也讓年輕一代通過參加祭祀儀式觸摸傳統溫度,讓海外宗親於鄉音鄉語中尋求文化認同,讓“五子分五安”的開拓創業精神激勵後人,爲家族繁衍昌盛注入永續動力。這是紫雲黃氏春祭這一古老儀式,給時代賦予的新內涵。
《禮記·祭統》有云:“祭者,教之本也。”當祭祖香火再度燃於檀樾祠,照見的不僅是紫雲黃氏千年望族的傳承基因,更折射出中華文明“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”的精神底色。
泉州市區黃氏宗親會、黃守恭文化園、泉州市豐澤區黃守恭文化研究中心、紫雲始祖陵園管理處位於豐澤區招豐路(導航可到,方便停車)。
以下泉州市區黃氏宗親(紫雲始祖陵園)保護管理條例,清朝嘉慶年間晉江知縣徐汝瀾肯恩示禁碑、泉州市文保碑、福建省文保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