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王小暢/海南報導】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的“我家鄉的非遺好物”網絡評選活動結果出爐,澄邁花瑰傳承人邱名高創作的《黎人採香》木雕(花瑰藝術)入選。
海南沉香歷來受衆人青睞,是備受推崇的著名南藥。自古以來採沉香的技藝在海南黎族世代相傳,年輕一代從長輩那裏學習採香知識和技巧,傳承着古老的智慧,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。這是邱名高在兩年前創作這一作品背後動因,整個雕刻過程用了2個多月時間,之後還有多輪的打磨調整,在這上面花的時間更長。“作品以真香真材致敬辛勤的採香人,致敬大自然的饋贈。”
《黎人採香》是運用傳統的花瑰技藝在沉香樹結香段開展寫實創作。“該作品因材施藝,巧妙利用真香生動反映採香成果,達到了自然純真的效果;又借助沉香樹幹的筆直,深入刻畫檳榔樹的挺拔,取得了形似神亦似的觀感;還細緻雕琢黎人形象和採香姿態,打造‘樹、人、香’經典組合,形成高中低三個展示空間,實現了渾然天成的設計構造。”邱名高介紹。
這一作品是沒有上色的寫實風格花瑰藝術,與澄邁傳統的七彩雕畫有明顯的不同。
據瞭解,花瑰藝術歷史悠久而綿長,是海南民間對雕畫的俗稱。花瑰,意指如花絢麗的木雕,包括沒有上顏色的雕塑和七彩雕畫。花瑰雕刻是以各種木質材料及樹根進行雕刻的藝術,材料多選用紋路清晰、質地細密的花梨木、水沉木、菠蘿格、綠楠木、紫檀、子京、坡磊樹根(包括樹瘤、竹根)等。用木材進行雕刻,用七彩顏料進行描繪上色,有些甚至只是打蠟上油,卻表現出千百種雕塑形態。
邱名高是澄邁花瑰藝術的傳承人之一,他從小就喜歡這項木雕技藝。
“小時候特別愛看木工雕東西,上初中時自己就開始自學。”邱名高回憶地稱,為了自學這木雕,沒有雕刻刀就自己用鐵釘敲打成簡單的雕刻工具,放學回家就開始雕,“那時真是喜歡,經常是雕着雕着飯都忘吃了。”
初中畢業後,邱名高相繼拜了兩位師傅學藝,從2003年至今,已經22載。如今他自己在海口靈山開了一間工作室,堅持花瑰藝術創作,也帶出了不少徒弟。
據悉,海南島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,各種不同的文化與宗教在此相交相融,因地制宜的傳承與發展。唐初年間,島外移民遷徙帶來花瑰雕刻,後因宋代時期佛教、道教的傳入,久而久之,海南人民的民俗祭祀活動和精神需求催生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——木雕(花瑰藝術)。
花瑰藝術採用陰沉木、樹根、木化石等材料,以手工雕塑神像、木偶像、自然物象等,再加以彩繪,主要流傳於海南澄邁。最初的作品大多是關於民間宗教與世俗信仰的人偶、器物等,現在的作品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美好祈盼,例如祖國美麗河山、時代英雄等都納入創作範圍。2011年,花瑰藝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“傳承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,不單單是停留在以前的模式,還需要不斷地創新,融入更好的技藝,因爲社會在不斷髮展,我們傳承人需要用這項技藝創作出體現當代的作品,將它發揚光大,走出海南,走向世界,講好海南文化故事。”邱名高說。